您好,银行管家欢迎您!登陆 | 注册

信用卡新规重申“审慎稳健”,用意何在?

发布:2022-07-20 16:59    来源:中国信用卡     浏览:1057

  2022年7月7日,银保监会联合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发卡行、持卡人、合作机构等多个层面对信用卡业务进行了规范,明确释放出“审慎稳健”的政策导向。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和行业环境来看,监管此时出台“审慎”类政策,用意何在呢?

  《通知》要点回顾:侧重审慎发展

  《通知》开篇便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制定审慎稳健的信用卡发展战略”,并特别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卡数量、客户数量、市场占有率或者市场排名等作为单一或者主要考核指标”,“合规经营类和风险管理类指标权重应当明显高于其他类指标”。

  发卡量为数量指标,风险管理类指标则是质量指标。就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说,通常是先求数量再求质量,先把渗透率做上去,再精耕细作。《通知》强调发卡机构应将质量指标放在更突出位置,这表明在监管视角下信用卡行业已走过“跑马圈地”期,唯有精耕细作、高质量发展才能引领下一阶段市场潮流。

  截至2021年末,全国人均持有信用卡0.57张,是2015年末的1.97倍;信用卡期末应偿信贷总额8.62万亿元,是2015年末的2.79倍;信用卡授信使用率为40.99%,比2015年下降2.78个百分点。这表明,经过六年的快速发展,信用卡数量类数据基本实现了翻番,但质量类数据却有所下滑,信用卡到了该“缓一缓”的时候。

  为夯实行业发展质量,给行业数据挤水分,监管将重点放在了“无效持卡”和“无效额度”上。

  无效持卡以睡眠卡为主,《通知》将其界定为“连续18个月以上无客户主动交易且当前透支余额、溢缴款为零的长期睡眠信用卡”。无效卡的产生,要么源于发卡行的过度营销,重量不重质,客户冲着办卡优惠而来,缺乏用卡需求;要么源于产品竞争力下降,客户主动流失。无论基于哪种原因,无效卡占比居高不下都表明银行主动清虚的积极性不高。此次《通知》明确了长期睡眠卡20%的占比上限,超出后不得新增发卡,这将有望提升发卡行主动清虚的动力。

  清除长期睡眠卡,要么促活用户,要么提高注销力度。站在发卡行视角,考虑到高额的获客成本,会优先选择激活睡眠卡。如果用尽浑身解数睡眠卡占比依旧超标,则表明发卡量的确超出了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只能通过注销卡片来实现达标,这在客观上会促进行业优胜劣汰和提质增效。产品更具竞争力的发卡行将凭借更优秀的活跃用户占比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无效额度主要指超出用户实际需要或风险承受力的额度。在“跑马圈地”时代,一些银行将“高额度”视作信用卡权益之一,以此来吸引持卡人。但事实表明,虚高的额度要么被用户“闲置”,要么导致持卡人过度借贷,增大其还本付息压力。

  此外,对于银行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发卡,监管机构也对发卡量占比和额度占比提出了上限要求。历史上不乏一些小型区域银行通过与第三方流量大平台合作实现发卡量快速增长的案例。这种小银行叠加大平台的模式给行业带来了种种问题:银行过度向流量平台让渡利益,包括但不限于信用卡业务利润分成、引流收费标准与透支额挂钩等,扭曲了银行与平台的对等合作关系;短期发卡量激增超出了发卡行管理能力,在导致大量睡眠卡沉积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隐患。

  此次监管出手规范银行与第三方平台的合作,有望重塑发卡行与第三方平台的合作关系,更加强调对等合作、互利共赢,引领双方重回可持续合作状态。

  “审慎”背后的深意

  结合大环境来看,监管层对于居民部门过度借贷的忧虑并非空穴来风,也不是简单的“夯实基础以便再出发”。

  总量层面,2015—2021年,我国居民杠杆率快速攀升,从39.2%最高增至62.2%,带来了过度借贷等一系列问题,引发了监管出手整治。据社科院统计,2020年末,我国居民的债务还本付息额与可支配收入之比高达15.0%,高于韩国(12.4%)、英国(9.0%)、美国(7.8%)、日本(7.6%)、法国(6.5%)、德国(6.1%)等国家(李扬,2022)。某种意义上,负债已成为束缚消费增长和内需释放的限制性因素。在此背景下,居民杠杆率短期内已无继续攀升空间,稳杠杆甚至适度降杠杆成为未来几年的主旋律。

  结构层面,疫情之下,全球层面均出现了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我国也不例外。高收入群体普遍持有更多的资产,疫情之下流动性宽松,催生资产价格持续上涨,高收入群体的财富不降反增;中低收入群体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分布在各行各业,疫情之下工作和薪资稳定性下降,尤其是城镇低收入群体,大量聚集在中小微服务性企业,这类企业受疫情影响最大,且复苏进度最慢,收入出现明显下滑。

  由于信用卡分期产品普遍利率较高,有分期需求的持卡人多以中低收入群体为主,受疫情影响,其还款能力下降,信用卡逾期率上升。结合2020年的经验来看,2022年4—5月大概率为信用卡逾期高峰期,3个月后的7—8月则是不良生成高峰期。但与2020年不同的是,疫情持续两年多后,逾期持卡人的财富积累被大量消耗,脆弱性明显上升,考虑到疫情仍处于散点多发状态,后续信用卡业务不良率或将持续处于高位。

  此时,发卡行若不能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一味追求发卡量和高额度,有可能会诱导部分持卡人饮鸩止渴,通过申请更多信用卡来借新还旧,陷入过度借贷、多头借贷的泥潭,这既损害持卡人利益,也有损信用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看《通知》要求,不仅要看到对信用卡行业的规范与审慎,也要看到整个零售贷款行业都迎来了发展的拐点。

  2016年以来,零售转型成为银行业的共识,零售型银行也顺势取得了高速增长。当时零售转型之所以能成气候,离不开两大前提:一是基础薄弱,发展潜力巨大;二是金融科技异军突起,助力银行零售转型成为可能。现在来看,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金融科技普及度大大提升,边际效果减弱;而零售业务尤其是消费贷款已临近居民负债的天花板,向上暂无空间。

  万物皆有周期,零售银行的发展也是如此,高速发展不可能成为常态。对银行来说,零售贷款业务“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然过去,从增量时代步入存量时代,行业将更加“内卷”,对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看待信用卡的长期发展

  不过,笔者依旧对信用卡业务的长期发展保持乐观。

  随着“跑马圈地”的高增长时代成为过去,信用卡行业供需双方均会逐步回归理性,发卡行将不再依赖赔本赚吆喝的所谓爆款产品吸引用户,持卡人用卡需求也会逐步向日常消费场景靠拢,冗余的卡片和额度将逐步被清理。在此过程中,头部发卡行有望凭借规模优势和全国布局建立服务壁垒,市场份额稳步回升,实现逆势增长。

  同时,信用卡兼具支付和信贷属性,虽然受居民杠杆率制约,其信贷属性增长潜力趋弱,但随着居民消费持续升级,其支付属性将迎来更大的增长空间。

  信用卡支付能够打通用户的资产和负债,叠加的第三方场景成为很多银行打造差异化服务体验的产品平台,甚至成为银行与不少持卡用户的唯一纽带。发卡行可转变信用卡运营思路,将信用卡视作高黏性的零售客户入口和管理平台,以此为支点撬动全行零售产品交叉销售,在此过程中实现对用户资产负债的高度绑定,也同步完成对信用卡业务的再定位。定位于客户管理平台的信用卡业务,将能够更好地协调全行零售业务资源,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而非部门本位中心,着眼于客户需求提供一揽子服务,推动综合竞争力提升。

  最后,回到零售信贷业务本身。在年轻人口占比下滑、城镇化增速放缓等中长期因素影响下,居民购房需求减弱,住房贷款有望见顶回落。假定居民杠杆率保持当前水平,住房贷款占比下降将为个人非房贷业务释放出新的增长空间。截至2022年3月末,国内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84万亿元,占全部个人贷款的53.67%,每释放1个百分点,就对应7200亿元的规模空间。对于优秀的发卡行而言,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产品能力和运营能力抢占更多的信用卡贷款份额,在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实现逆势增长。



声明:文章来源于互联网,仅供网友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1503316566
标签: 信用卡新规
信用卡申请
暂无评论!!
我要点评
信用卡申请

信用卡中心导航 / 信用卡申请导航

版权所有:银行管家(51yhgj.com)粤ICP备19052075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均不得转载。